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羞耻感?

今天幼儿园来了客人,游戏区摆满了新的积木。中产阶级孩子的任务是建造一座桥梁。他们正在兴奋地谈论他们昨天参观的那座桥。看,孩子们赶紧脱下鞋子坐在地毯上,开始用五颜六色的积木在心里搭起一座桥。

时间在孩子们的游戏中流逝,很快就该结束游戏了。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:有的桥梁线条流畅,有的气势磅礴,有的色彩和谐,有的却摇摇欲坠,有的还在建设中。

完成任务的孩子得到了一颗糖的奖励,其中一位来访的客人给了一个未完成任务的孩子一颗糖作为鼓励。接下来是户外活动,大部分小朋友都是拿着糖果高高兴兴的跑出门去参加活动。可是,孩子没有出门,手里紧紧攥着糖果,一副很伤心的样子?

虽然拿到了糖果,但是孩子看起来很难过,说明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很羞愧了。羞耻不是与生俱来的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的羞耻感随着人格和道德的发展而发展。

Kulczycka通过实验研究了儿童的羞耻感。Kulczycka通过比较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,发现3岁儿童的羞耻感已经萌芽,但这种羞耻感并没有从恐惧中“摆脱”,而且往往与尴尬和胆怯交织在一起。

不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,而是大人的直接刺激造成的——带着责备和愤怒的语气。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羞耻感都暴露在外面了。比如第三种情况,孩子背儿歌忘词,老师以他为耻,他就会脸红,害羞地跑到座位上坐下。

学龄儿童不再需要大人的刺激,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时候,他们会感到羞耻,他们已经把恐惧感和羞耻感分开了。研究还发现,小班和中班的孩子只有在大人面前才会感到羞耻,大班的孩子在同龄人面前也会感到羞耻,尤其是在自己的班级,说明集体舆论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儿童羞耻感的范围在扩大,越来越“社会化”,但羞耻感的外在表现范围在缩小,对羞耻感的体验在加深。孩子也会记住产生这种情绪的条件,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,会努力克制可能让他再次做错事的行为和动机,逐渐把大人对他们的要求变成自己的要求。

Kulczycka认为,孩子羞耻感的产生意味着孩子的性格在发生变化。当它成为人格中一种稳定的品质时,就会改变人格的结构。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在行为控制到内在控制的不断内化过程。有了这种羞耻感,孩子就有可能有意识地约束不良行为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对待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,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。否则,过多的指责导致的极其强烈的羞耻感,可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,从而形成不良的人格。